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
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
主管/主办:中国科学技术协会/中国科学技术协会
国内刊号:CN:32-1625/R
国际刊号:ISSN:1009-881X
期刊信息

中文名称: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

刊物语言:中文

刊物规格:A4

主管单位:中国科学技术协会

主办单位:中国科学技术协会

创刊时间:1991

出版周期:季刊

国内刊号:32-1625/R

国际刊号:1009-881X

邮发代号:

刊物定价:408.00元/年

出版地:江苏

首页>查看文章

全球药企研发策略两极分化:谁在撤退,谁在加码?

时间:2025-08-19 17:16:15

2025年上半年,全球药企的研发策略呈现两极分化:一边是罗氏、辉瑞等巨头紧急刹车,大幅收缩研发投入;另一边则是阿斯利康(AZ)、葛兰素史克(GSK)等企业逆势加码,将有限资源集中押注核心赛道。这种分化背后,是行业从“野蛮增长”向“效率优先”的集体转向,而钱流向的变化,正悄然重塑跨国药企(MNC)的竞争格局。

制药巨头踩下急刹车:砍管线、保利润成主流

罗氏2023年H1财报已显露收缩端倪:集团营收297.79亿瑞士法郎(约348亿美元),同比下降2%,净利润下滑9%。尽管制药业务同比增长8%,诊断业务却暴跌23%。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研发策略——连续三年下调投入占比,与行业“回撤潮”同步。类似情况出现在辉瑞身上:2024年H1其营收281.62亿美元,同比减少11%,净利润骤降60%,主因新冠产品Comirnaty和Paxlov需求萎缩。到2025年H1,辉瑞研发占比已降至17.77%,甚至终止了最后一款GLP-1管线,彻底退出热门减重赛道竞争。

这种收缩并非个例。TOP20药企中逾半数下调研发投入,BMS削减幅度高达7.6亿美元,吉利德则通过密集裁撤管线止损。行业分析师用“战略瘦身”形容这一现象:当营收增速放缓,药企更倾向于砍掉高风险管线,像修剪树枝一样保留主干,确保核心产品的现金流不断流。

逆势加码者的生存逻辑:把子弹打在靶心上

与保守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Z、GSK等“激进派”。GSK 2025年H1研发投入同比激增22%,达45.32亿美元,增速位列行业第一。其策略是将增量集中到疫苗和特应性皮炎药物等已验证赛道,如同“用显微镜聚焦阳光”,避免资源分散。AZ则维持约24%的行业高位研发占比,凭借奥希替尼等肿瘤药双位数增长的反哺,形成“研发-营收”正循环。

这些企业的共同点在于“精准投放”:再生元研投占比领跑行业,但每笔钱都紧盯临床里程碑;AZ的PD-L1抑制剂度伐利尤单抗16%的增速,直接来自对其转移性肺癌适应症的深度开发。这种策略像在赌场中只押注自己熟悉的牌桌——虽然筹码有限,但胜率可控。

钱流向的三大新战场:减重、神经退行性疾病、ADC

分析TOP20药企的投入方向,可清晰看到资金迁徙路径:

1.减重领域冰火两重天:礼来凭借替尔泊肽41%的营收增长跃居行业第六,而辉瑞却因GLP-1管线屡屡受挫全面撤退。这种分化揭示行业新规则——要么All in,要么出局。

2.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疾病成为新蓝海。罗氏虽整体收缩,但对阿尔茨海默药物gantenerumab的投入仍在加码,反映出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窗口期的争夺已白热化。

3.抗体偶联药物(ADC)呈现“多点开花”态势。阿斯利康通过收购合作布局多款ADC管线,默沙东则凭借Keytruda联用方案扩大适应症,这类“生物导弹”技术正吸引越来越多资金。

临界点已至:效率革命重塑行业格局

2025年H1或将成为MNC发展的分水岭。当罗氏们选择“活下去”,AZ们却在追求“活得更好”,两种策略的碰撞将加速行业洗牌。数据显示,TOP10药企中已有强生、罗氏等开始通过小型并购补充管线,取代过去动辄百亿美元的“鲸吞式”收购。

这种转变的本质是研发哲学的迭代——从“赌下一个重磅炸弹”到“每一分钱都要听见响”。正如一位分析师所言:“现在的药企不是在赛跑,而是在参加铁人三项,耐力、爆发力和战术缺一不可。”随着下半年并购市场升温,资源配置效率更高的企业,或将率先撞线新一轮增长周期。